购买窗帘当心陷阱

全部1个回答

  • 头像
    e****9 热心网友

    前不久,一些消费者向记者抱怨,本以为窗帘是家居中最普通的物品,花一两千元就可搞定,谁知选购时发现,购买窗帘的花费远不止这些,从定做到安装,其中隐藏的猫腻不少,让人防不胜防。日前,记者就消费者反映的情况,走访了一些窗帘市场,发现其中有如下陷阱,提醒消费者留意。     陷阱1.夸大褶皱比例     窗帘自然拉合后,一般都要有褶皱,才能显出自然悬垂的效果。因此,消费者购买窗帘布时,布料的宽度需要大于窗户的宽度。记者走访时发现,大部分商家建议消费者按照1:2的比例购买窗帘,即窗帘布的宽度是窗户宽度的2倍。此外,有部分商家甚至要求消费者按照1:2.5或1:3的比例购买,理由是褶皱越多越好看。对于没有经验的消费者来说,只能听信商家的推荐。殊不知,这样的比例根本没有必要。     一般来说,按照1:1.5的比例购买窗帘布,足以保证其悬挂的效果,超出这个比例就意味着消费者要多花钱。目前在窗帘市场有个潜规则,即只要消费者不提出要求,商家一般直接按照1:2的比例计算价格,不知情的消费者便会因此花冤枉钱。     陷阱2.窗帘尺寸“缩水”     验收时,很少有消费者会去丈量窗帘布的尺寸是否够数,这给不法商家创造了可乘之机。例如,有的商家承诺消费者,按其家中窗户的实际宽度和高度来结算,即将实际的测量尺寸乘以相应的褶皱比例,让消费者感觉很公道,但做好后的窗帘尺寸会“缩水”。当消费者发现尺寸不够时,商家便会以包边、损耗、误差等借口进行解释。     由于窗帘制作的过程不透明,消费者即便发现窗帘尺寸不够也大多没有证据,只能吃哑巴亏。     陷阱3.模糊花边用量     一套布料价格仅三四百元的窗帘,取货时却要支付八九百元甚至上千元,多出来的费用花在了哪里?答案是“花边”。为了美观,消费者在选购窗帘时大多喜欢加些装饰,即花边,这让商家有了“做文章”的机会。     事实上,花边的价格虽然不贵,每米10元—20元左右,但用量不少,一些商家在与消费者签订协议时,往往只写花边的单价,不注明需要用的尺寸,当消费者结算时发现因花边用量太大而超出预算时,又苦于之前没有注明交易信息而无法维权,只好商家说多少钱就付多少钱。     陷阱4.配件价格不明晰     消费者定制窗帘时,除了要购买布料外,还要购买辅料和配件,如轨道、孔环、窗纱等。消费者在选购窗帘时,往往只针对布料价格与商家讨价还价,而忽

共 1 条 上一页 1 下一页 >

相关问题

免责声明:本站问答频道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用户,本站对其内容不负责任,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本站编辑删除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