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房产网 > 北京房产问答 > 中国古建筑都是怎么防雷的?古代防雷技术和现在有什么区别?

中国古建筑都是怎么防雷的?古代防雷技术和现在有什么区别?

全部1个回答

  • 头像
    b****1 热心网友

    慈氏塔:防雷技术的应用比富兰克林试验早五百年! 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有一幢世人皆知的岳阳楼。岳阳楼素有“洞庭天下水,岳阳天下楼”之称,更因宋代大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名赋《岳阳楼记》和千古传诵的名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而广为人知。但是我们关注的目光却移向湖滨一座并不显眼的砖塔——慈氏塔。该塔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(公元713~741年),后于宋朝淳祐年间(公元1241~1252年)重修。修建过程中经费不足,民间有一寡妇慈氏因倾心向佛,不惜破家赞助。塔建成后便被人们称为慈氏塔。 这座塔并不太高,塔身连座仅高39米,但是造型高拔挺秀,塔为八角七级。各层塔檐下无斗拱,用迭涩作法,每层四面有小佛龛,每面转角处有四方形倚柱。宝塔顶为八角攒尖,并由复钵、相轮、宝盖、圆光等件组成。这与一般佛塔并无大异。值得关注的是:在一般塔的宝顶中央均有一铁杵,宝顶上的装饰物均依其所构,为固定宝顶,会用几条铁链沿宝顶上的垂脊延伸到翼角,因为拉力均匀,宝顶不会因大风、地震而晃动。慈氏塔的特殊之处在于:这八条铁链至翼角处尚不终止,而是逶迤垂下直到地面。这铁杵不就是避雷针(接闪杆)吗?那铁链不就是引下线并接地了吗?这种防雷技术的实际应用要比富兰克林试验的年代早了五百年! 龙舌金属条:美观和实用巧妙契合 清朝康熙大帝崇尚西方科学技术,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教授和西方科技的传教士,如利马窦、南怀仁、白晋等。 其中一葡萄牙人安文思自1640年来华,在华37年间,经历了顺治帝的赏识和康熙帝的呵护。其死后,康熙帝还为他撰写了墓碑碑文,举行了隆重的葬礼。安文思在1688年前后完成了两本著作:《论中国的文字和语言》和《中国的十二大奇迹》。1953年洛德·罗伊在其撰述的《镜中的中国》一书中征引了安文思书中许多内容,如中国古建筑物的防雷,原文如下:“用琉璃瓦做成的屋顶犹如玻璃一样闪亮。屋角以动物头上角须形式直指天空,这些动物是以该帝国中最受尊崇的龙装饰的。屋顶的形状类似于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。帐篷固定在一个矛状物上,它们的各个角度是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。现在以砖瓦砌成的屋顶仍然模仿汉代人的建筑。巨兽的舌头指向空中,其腹内穿过金属条,金属条一端插入地里。这样,当闪电落在屋上或皇宫时,闪电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通路,并且直奔地下而消散,因而不致伤害任何人。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这个民族极有智慧,他们知道,如何以自己的劳动成果

共 1 条 上一页 1 下一页 >

免责声明:本站问答频道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用户,本站对其内容不负责任,如有版权或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本站编辑删除信息。